白珩表现得没有我想象中难缠,我领着他在南城走了几个地方,大多时候是我说他听,相处也算愉快。
“院门口这个是门当,您看这上面有小狮子,所以这户的主人是武官出身。门当数量越多,表明户主身份地位越高。人们常说‘门当户对’,其实门当就是一个门前的装饰物,不过它能提供的信息是很多的。”
“这边的高墙白先生能猜到是干嘛的吗?这家是南城最早的典当行。柜台设得高一点,人站在下面递东西给掌柜,就避免了直接见面的尴尬,因为从前人都觉得典当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。二来也方便掌柜的在里面议价,当主听不到。”
我根据经验避开游客出没的高峰时间,逛完这几处小景,时间很快入了夜。
南城东头的桥边,有个颇有些年份的戏台子,约是前清时期搭起来的。
当地人后来翻修过不少次,但基本还维持着原来的样子。
南城人喜欢听戏,戏班子来了走,走了来,换了不少人,这一处地方却始终没有闲置下来。
一到晚上,河边的灯亮起来,照着古旧的戏台,是南城颇有名气的一处景致。
我看时间差不多,就领着白珩过去了。
台上正在唱的是游园惊梦的段子,昏黄的不甚明亮的灯光照在戏子涂着油彩的脸上。只见台上那人长袖一甩,眉梢一挑,细腻软糯的水磨腔一开口,“生死何足惜,唯有情难撇?”,自是一番风情。下面不少人举着手机相机对准了好一通拍。
听的人不少,段子经典,曲调也有趣。只是觉得好像少了一点什么。
“来江南是要听聂仙仙唱戏的。”白珩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话。我一听愣了半刻。
这句话是有出处的,我在一个著名文学家的散文集子里看到过。当这个著名文学家还只是个普通文艺青年的时候,到南城来过一趟,听过聂仙仙的戏,惊为天人,据说此生都对那折子戏念念不能忘,成名之后专门有一篇文章是回忆这个。我在高中的阅读理解里面见过这篇文章不下五次,差不多能背下来了。文章开头就是这么一句,来江南是要听聂仙仙唱戏的。
南城的人都对聂仙仙这个名字不会陌生。她跟水乡那些诡妙精彩的传说一起,都成为南城文化的一部分,也是吸引着游客不断来探寻的原因。
当年的聂仙仙是江南一带最富盛名的伶人,曲子唱得好,身段好,一张姿容绝色的脸更是无可挑剔,因而场场座无虚席。更有不少外地富商不远千里而来,只为给她捧场,讨她欢心。
向她示好的人既有文人富贾,也有权贵政要,但她谁也没看上。
后来据说是与一个国民党的军官相爱了。这个军官姓莫,时常来听她唱戏。
聂仙仙见他年少英武,又不似那些富商透着俗气,便对他多有好感。莫姓军官在南城的时候,两人来往很是密切。这位军官几乎成了聂仙仙闺阁中的常客。
只不过战争年代军人调动是常事。这个军官后来被上面调走了,她就在南城等了他很多年。拒绝了很多富商的求爱,一直独身一人。
再后来战争结束了,国民党的将领都去了台湾。传说中他回南城找到了聂仙仙,将她一起接到了对岸去,两人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。
这段故事每次来这戏台子都要说与游客听,我已经烂熟于心了。
想到这里,其实也不免感叹,“是啊,都说她一走,江南的戏台子就倒了一半。当年她在的时候,不少人都来只为了看她。而如今,这戏台子也就相当于一个摆设,主要为给游客拍照,唱戏的都是临时凑起来,味道,真是不及当年了。”
“听连拓这么一说倒是有生不逢时的感觉,戏台子还在,会在上面唱戏的人却是再也找不到踪影了。”
他语气很平淡,我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一丝失落。一边腹诽看多了豆瓣的文艺青年不太好搞,一边想着他好歹算是我雇主也不能让他玩得不尽兴。
于是宽慰说,“倒也不用遗憾,其实,如果白先生想的话,我知道一个隐秘的地方。”
“嗯?”他挑眉。
也许是他感兴趣的样子勾起了我卖弄的热情,也许是我不忍心看到那样一张脸上出现失望的表情,这个发现我从来没有跟其他人分享过,但此刻却很莫名地想说给他听,“白先生当真相信这个故事么?”
“莫非连拓有其他看法?”
“怎么说呢,现在流传的这个故事都是大家口耳相传的版本,不能不说带着一厢情愿的色彩。按我的分析,聂仙仙当年并没有跟那个军官走。种种迹象表明,聂仙仙留在了南城。”
白珩听这个来了兴趣,“何以见得?”
我避开人群,带他到了一个僻静地方,细说道,“她当年留下的大屋其实是有人住的。只是有人看着,平时进不去。也不属于政府开发范围,所以没人会注意。我有一次自己回家,听见有人在那里吊嗓子来着。”
他微微眯了眯眼睛,“聂仙仙要是还在,至少得六十多了吧?”
“嗯,六十四吧应该。”
我接着说,“我特意去看过县志,讲聂仙仙大屋那一节并没有提到两人后来的下落。其实我觉得这个爱情故事并不像传说中那么浪漫,聂仙仙与他一起销声匿迹是真事。但被带去台湾与他过上美满生活却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猜测。如果那个军官愿意,其实按他的地位带一个人走是很简单的事情。可是后来那个军官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,聂仙仙也没了消息。我总觉得她还留在南城,但不好意思再出来见人了。毕竟这么多年,美人迟暮,心上人又没有回来,实际上是很残忍的事。”
“这个说法倒是难得一见,人人都觉得聂仙仙与莫军官神仙眷侣,去了台湾,你却说她根本没有跟他走。除了县志,你有没有更多的根据?”
“见了你就知道。”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